学术丨山西芮城永乐宫元代天花、藻井研究
本文以山西芮城永乐宫的元代天花、藻井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2018至2019 年间清华大学进行的实地勘察和三维激光扫描数据采集,记录永乐宫元代小木作的现状信息,分析永乐宫天花、藻井的形制与结构特点及设计尺度规律,并通过比较研究总结永乐宫实例在木构藻井发展脉络中的位置和价值。
山西芮城永乐宫元代天花、藻井研究
杨怡菲 李路珂 席九龙
永乐宫始建于元太宗后四年(1245,元太宗乃马真皇后临朝),原称“大纯阳万寿宫”,是道教全真派的三大祖庭之一,宫内供奉有三清、吕祖及其他多位全真派祖师。其旧址位于山西芮城县永乐镇,后因三门峡水利工程,于20世纪50年代搬迁至20公里外芮城县北古魏城遗址上。永乐宫内现存元代建筑四座,均位于中轴线上,由南至北分别为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其中无极门、重阳殿为彻上明造,而三清、纯阳二殿中保存有珍贵的元代小木作天花、藻井,小木作与大木作均大约完工于元中统三年(1262)。
永乐宫中的天花、藻井是元代官式建筑内檐装修的典型实例,代表了宋、明之间小木作发展历程的重要节点。虽然在永乐宫搬迁时建筑物曾被落架拆卸,但藻井等小木构件被整体吊装、并未拆解,仍保留了一定的原始信息,配合搬迁前留存的老照片,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其在元代的原貌。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永乐宫中的天花、藻井,即建筑室内的顶面装修,天花和藻井共同形成遮蔽梁架的结构,天花连续地分布在建筑顶面,藻井则可以被视作一种特殊的天花形式。本文主要依据清华大学 2018—2019 年的实地调研结果和三维激光扫描数据进行分析,并参考柴泽俊先生《山西永乐宫迁建亲临纪实》一书及查群先生《永乐宫整体搬迁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一文对永乐宫搬迁情况的记录,着重从形制和尺寸两方面探讨永乐宫天花、藻井的设计特点,通过梳理中国古代建筑中藻井的类型与源流,分析永乐宫元代藻井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基本情况
1.1
三清殿
三清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室内采用内外分槽,内槽缩小,占据中央偏北的三开间;柱网平面为减柱造,仅在内槽处使用八根金柱。殿内共有藻井7眼,分别位于明间、东西两次间的外槽和内槽,以及明间后侧外槽(以下简称后槽),藻井平面呈正方形,直径1.2~3.2米不等,高度二至三层。殿内其余部位满布方格状的天花共计475块,天花枝条宽100毫米,方形空当直径560~660毫米不等 (图 1)。
图1 永乐宫三清殿天花仰视平面
明间外槽藻井体量最大,共有上下三层,分别是方井、八角星井、圆井,方井层直径3150毫米,八角星井直径2340毫米,圆井层直径1225毫米;各层中均使用斗栱,方井、八角星井层为七铺作卷头重栱造,圆井层为八铺作卷头重栱造;藻井背版装饰有木雕盘龙,各层斗栱平涂青绿颜色彩画,角蝉背版、斗槽版绘有凤凰、莲花等装饰纹样(图2a)。明间内槽藻井上下两层,方井直径2520毫米,圆井直径1370毫米,背版上绘有青绿颜色波形纹;两层藻井内斗栱均为九铺作卷头重栱造,但是这眼藻井在搬迁前已毁,现存实物为搬迁时复原设计制作,其形制可以帮助探讨搬迁复原设计时的考虑和观念,不能反映元代藻井的形貌(图2b)。明间后槽藻井仅方井一层,直径1150毫米, 斗栱为七铺作卷头重栱造,亦为搬迁时复原设计。
a)三清殿明间外槽藻井
两次间藻井左右对称,外槽藻井分上下两层,方井直径2440毫米,圆井直径1725毫米;方井层斗栱为七铺作卷头重栱造,圆井层为八铺作卷头重栱造;藻井背版装饰 有木雕盘龙,各层斗栱平涂青绿颜色彩画,角蝉背版、栱眼壁绘有彩画,但多已模糊不清(图3a)。次间内槽藻井 上下两层,方井直径2250毫米,圆井直径1270毫米;两层斗栱均为八铺作卷头重栱造;藻井背版上绘有青绿颜色波形纹,各层斗栱平涂青绿颜色彩画,角蝉、栱眼壁上绘有莲花等纹样(图3b)。两眼外槽藻井及西次间内槽藻井在搬迁前保存相对完整,东次间内槽藻井为搬迁时根据西次间藻井复制。
a)三清殿东次间外槽藻井
b)三清殿东次间内槽藻井
图3 三清殿东次间藻井
1.2
纯阳殿
纯阳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室内采用内外分槽,内槽仅占据中央一间;柱网平面为减柱造,仅在内槽处使用四根金柱。殿内在明间内、外槽共有藻井2眼,其余部位满布方格状的天花共308块,排布方式与三清殿相近 (图4)。
图4 永乐宫纯阳殿天花仰视平面
明间外槽藻井共两层,下层八角井直径3210毫米,上层圆井直径2320毫米;斗栱均使用八铺作卷头重栱造;藻井背版上绘有青绿颜色波形纹,各层斗栱平涂青绿颜色彩画,部分构件上做贴金描边,栱眼壁上绘有莲花等纹样;藻井圆井层上半部分及背版在搬迁前已经损毁(图5a)。明间内槽藻井共有方井、圆井两层,方井层直径2550毫米,圆井层直径1780毫米;方井层斗栱为七铺作卷头重栱造,圆井层为八铺作卷头重栱造;藻井背版上绘有青绿颜色波形纹,各层斗栱绘有青绿颜色彩画及白色缘道(图5b)。
b)纯阳殿明间内槽藻井
图5 纯阳殿明间藻井
形制结构
2.1
藻井
2.1.1 平面形式
永乐宫三清、纯阳二殿中藻井数量众多,大小不一,其平面形式以方井与圆井相结合为主,兼有八角井和八角星井(图6),每层井内饰有斗栱,最上覆盖圆形的背版。
图6 三清殿、纯阳殿藻井平面简图
a)纯阳殿外槽藻井 b)纯阳殿内槽藻井 c)三清殿明间外槽藻井 d)三清殿明间内槽藻井 e)三清殿次间外槽藻井 f)三清殿次间内槽藻井 g)三清殿后槽藻井
藻井同时布置在内槽神龛上方和对应的外槽上方,体现出外槽规格高于内槽、明间规格高于两侧次间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从藻井尺度上看,两殿明间外槽藻井径1丈,内槽径8尺,三清殿次间外槽径7尺8寸, 内槽径7尺2寸,呈现出明确的由外槽向内槽、由明间向次间递减的特点;其二,从藻井复杂度上来看,大多数藻井为方井与圆井两层,仅三清殿明间外槽藻井为三层,中间加入了一层八角星井,纯阳殿外槽藻井则是使用了八角井,这两眼外槽藻井使用了更复杂、设计难度更大的多边形元素,从而突出了其重要性;其三,从装饰等级上来看, 三清殿三眼外槽藻井顶心背版均木雕盘龙,并贴有金箔,内槽藻井则仅用波形纹彩画装饰,内槽的规格和复杂程度明显低于外槽。
永乐宫藻井的平面形制可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两殿大木平面压缩内槽、扩大外槽,外槽获得更大的观赏壁画的空间,内槽空间作为殿内的神龛,使得其中可以布置藻井的尺度受到限制;其二,内槽顶部空间被神龛、供桌等遮挡,视线难以触及,故可能在设计时从简;其三,外槽藻井中的雕龙是皇权的象征,考虑到永乐宫为元代敕建宫观及当时全真教服从于皇权的时代背景,可能是有意地弱化内槽而强调外槽,以体现全真教对于皇权臣服的态度,关于这一点将在后文进一步探讨。
2.1.2 结构逻辑
永乐宫中9眼藻井的构造逻辑完全一致,每层井从下至上由随瓣枋、枓槽版、斗栱、压厦版组成,与《营造法式》所记载的斗八藻井十分相似(图7)。
a)纯阳殿内槽藻井 b)《营造法式》斗八藻井
图7 藻井剖面构造比较
随瓣枋落在天花枝条的边框上,决定了整层藻井的几何形状;枓槽版落在随瓣枋上,长度和形状与随瓣枋一 致;半朵的斗栱贴在枓槽版内侧,二者共同形成三角斜撑来实现藻井层的抬升,斗栱后尾用简单的直榫与枓槽版交接(图8);斗栱上方空当处用压厦版遮挡,圆井最上方由整块的背版覆盖。在藻井中,斗栱仍然是主要的承重构件,但与大木作斗栱不同,藻井中的半朵斗栱受力方式更接近于砖叠涩结构,斗栱的后尾固定在竖直的枓槽版上,并一层层向外出跳,实现了藻井结构的隆起和向内收缩。
a)方井、八角井随瓣枋、枓槽版交接方式
b)圆井层枓槽版交接做法
图8 斗栱与枓槽版交接
2.1.3 斗栱排布
各眼藻井中斗栱的设置以七、八铺作卷头重栱造为主, 构件比例与大木作斗栱相近(图9),但仍体现出小木作斗栱的加工特点:其一,简化栱身曲线做法,以适应小木作尺度的构件加工,栱头卷杀多由两段直线拼合而成,小斗的斗欹直接简化为直线,与大木作斗栱的卷杀作法有明显差异;其二,藻井斗栱构件展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栱头、栱眼形状、斗欹高度等变化范围较大,应是受到小木作加工精度所限。
a)纯阳殿大木作斗栱 b)纯阳殿藻井斗栱
图9 斗栱样式点云对比图
除此之外,为了增加藻井的整体强度,藻井中斗栱除 了受枋子拉结之外,三清殿明间外槽八角星井、纯阳殿外槽八角井中还在横栱之间增加连杆,一方面增加了视觉的复杂度,另一方面也将整层藻井拉结成一圈整体(图10a)。不同于大木作斗栱,藻井中的斗栱仅有内侧半朵,其坐斗仅有一半贴附在枓槽版上,“泥道栱”也是以贴片的方式附 着在枓槽版上,“正心枋”隐刻在枓槽版上;泥道栱上散斗有的为半个散斗贴附在枓槽版上,有的与栱子连成一体, 简化成贴片的形式(图10b),体现出小木作与大木作斗栱 做法的最大差异。
a)三清殿明间外槽
永乐宫藻井斗栱最独特之处在于其圆井层斗栱的排布, 可能有其独特的文化寓意。在永乐宫以外的藻井实例当中, 圆井层斗栱数量大多使用 8 的倍数,如善化寺大雄宝殿圆 井内有斗栱 24 朵,法海寺大雄宝殿圆井内有 32 朵,隆福 寺毗卢殿圆井内有 48 朵,紫禁城养性殿圆井内有 56 朵, 斗栱的排布均与八边形对应。但在永乐宫中,圆井层斗栱 多为奇数,三清殿明间外槽圆井为 11 朵、次间内槽为 13 朵、次间外槽为 17 朵,纯阳殿明间外槽为 21 朵,仅纯阳殿内槽藻井使用了偶数 24 朵斗栱,且斗栱排布稍有偏移,不与方井、八角井正对(图6)。
出现这种特殊的斗栱排布方式,可能是受到圆井层设计尺寸的限制,限制因素有朵间距以及最外跳的令栱和慢栱。但经过对不同圆井层斗栱数量进行调整,发现其排布有较大调整空间,斗栱排列并不能直接限制斗栱的数量 (图11)。由此判断,永乐宫中圆井层斗栱数量是有意为之,是出于某种特殊的目的而选择了特定的数字。
图11 藻井圆井层斗栱排布方式示意图
元代永乐宫作为全真教的三大祖庭之一,有着很强的宗教背景。在全真教的经典中,奇数为“天数”、为“阳数”,而藻井位于殿宇上方,相对于人的视角来说即为天,代表着天宫世界,因此可能借奇数作为象征。陈抟《易龙图序》中指出“始龙图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数;上二十五, 天数也;下三十,地数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其中的“上二十五”指的便是 1、3、5、7、9 的天数,计算之和为 25;“中贯三五九,外包之十五,尽天三天五天九并十五之位”,3、5、9 之和即为 17。全真教中,三清、 五祖、七真等代表人物均为奇数,永乐宫供奉吕祖纯阳子, 又称大纯阳万寿宫,也含有“天”和“阳”的意思,因此猜测藻井中使用 11、13、17、21 的奇数是受此影响,来强调“天”和“阳”的概念;但具体使用哪个奇数还是要受到藻井实际尺寸的制约。
而纯阳殿内槽藻井圆井层使用斗栱 24 朵,是永乐宫中唯一的偶数,猜测可能是纯阳殿内槽藻井位于最靠北的位置,而 24 是道教中终极追求的数字。《易龙图序》中又指出“后形一六无位,又显二十四之为用也。兹所谓天垂象矣”;“在上则一不用,形二十四;在下则六不用,亦形二十四”;可见上二十五、下三十最终的目标都是减 1 或减 6 而得到 24 这个完美的数字。纯阳殿内槽藻井是中轴线序列上的最后一眼藻井,同时也是供奉吕祖像的神龛之上的藻井,永乐宫作为供奉全真教始祖吕洞宾的道场,在吕祖神像上方的这眼藻井达到了一个终极追求的数字。
但是类似的在藻井中使用奇数的实例尚未在其他道教建筑中发现,可能是永乐宫中、或是某一特定时间地域里独特的设计巧思。同时,对于数字寓意的解释仅为猜测,尚未找到切实的依据,但可以确定是,藻井中奇数的使用是主动设计的结果。
2.2
天花
2.2.1 结构逻辑
三清、纯阳两殿中,藻井以外的位置布满了方格状的天花,天花与藻井一起塑造了建筑顶面,实现小木作与大木柱网的交接。
图12 天花与大木作梁架交接做法示意图
a)元- 永乐宫三清殿 b)辽-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c)清- 紫禁城太和殿
永乐宫中,大木梁架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化,由层叠式向混合式转变,大梁同时具有明栿和草栿的作用,这相应地对天花的位置和结构产生了影响,使得天花由架在明栿背上转变为贴在大梁侧面。宋式平棊架在明栿背上,将梁架分为明栿和草栿;清式井口天花由贴梁架在大梁侧面。永乐宫中的天花介于二者之间,并已经与清代做法更加相似(图12)。除此之外,永乐宫天花的分格方式也与《营造法式》描述的平棊有明显不同,平棊由桯限定“长随间广”的长方形,再于长方形内用贴分隔出小方格;而永乐宫中直接用天花枝条划分出方格,再于每个方格上放置独立的背版(图13),可见永乐宫的元代天花做法更接近于明清时期的井口天花。
图13 永乐宫三清殿天花构造示意图
a)天花枝条分布方式 b)天花枝条搭接方式
2.2.2 分布方式
仰视平面能够最直接地反映天花、藻井在大木柱网间的分布方式,通过与其他实例比较可以发现,早期的建筑平面中,藻井和天花的布置比较自由,并无明确的模数关系,如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图14a);清代官式建筑中,多为天花路数与大木斗栱攒当数一一对应,并且天花边长与藻井形成模数关系,如紫禁城太和殿(图14c),与《工部工程做法》中的描述一致。永乐宫的天花布置恰好处在二者之间的过渡状态,藻井与天花之间没有明确的模数关系, 应是先确定藻井的位置和直径,再将就布置四周天花,导致靠近藻井的天花多为不规则的长方形;但天花已经出现了隐约与大木斗栱相对应的关系,大木斗栱一个攒当对应两路天花,靠近转角铺作的位置对应一路天花,三清、纯阳二殿各间中均有此模数关系(图14b),天花的排布开始与大木作设计产生关联。可见永乐宫作为元代官式建筑, 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不仅大木作,在小木作上也开始出现变化的端倪。
图14 殿宇平面设计关系比较图
a)辽-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b)元- 永乐宫三清殿 c)清- 紫禁城太和殿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三清殿西北角四间的天花,现状中南北向仅有 8 路天花,而其他三角天花均为 9×9 路,与大木斗栱相对应(图1)。据查群先生《永乐宫迁建工程档案初编》中收录的工程图纸,三清殿西北角排布为 9 路天花,与其他三角一致;根据搬迁前老照片,西北角确实仅有 8 路天花,与现状一致,可能是绘制工程图纸时未表现此处差异,搬迁后仍是依照原状复建,但天花的排布为何会在西北角有所不同,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尺度分析
本文对于永乐宫藻井的尺度分析依据 2018—2019 年三维激光扫描的测绘数据,绘制了永乐宫中 8 眼藻井的现状归正图纸(详见本期“古建筑测绘”栏目),并在此基础上对藻井的尺寸设计规律进行分析。
3.1
营造尺复原
表1 永乐宫三清殿、纯阳殿营造尺核算
永乐宫建筑曾经过落架搬迁,现状实测数据无法准确反映营建时的营造尺,所以本文推算营造尺主要依据搬迁时的工程图数据,结果也与实测点云数据基本吻合。首先,依据搬迁时的工程图计算,永乐宫四座元代建筑大木作的营造尺约在314~315毫米之间(表1),与傅熹年先生计算的元代建筑营造尺 315 毫米一致,但受限于数据精度,进一步缩小营造尺范围的难度较大,且对于 尺度分析的帮助有限。随后,依据现状测绘获取的小木 作藻井数据对营造尺进行核算,314~315毫米的营造尺范围也与小木作数据相吻合(图15),说明永乐宫中大木作、小木作使用了相同的营造尺,也佐证了天花、藻井很有可能是与大木作同期建造完成的。为了方便计算,下文将直接选择 315 毫米这一数值,结合点云实测数据进行分析。
图15 小木作营造尺核算示意图:以纯阳殿内槽藻井为例
3.2
平面设计
3.2.1 整体尺寸
表2 藻井各层直径、总高实测数据统计表
永乐宫大木柱网的设计体现出直接选择整数数值的倾向(表2),三清殿各间均使用 1 丈 4 尺,稍间为 1 丈;纯阳殿各间取值分别为1丈9尺、1丈6尺、1丈4尺及1丈整, 斗栱在柱网设计中的模数作用并不明显。相类似地,在小木作藻井中,斗栱的控制作用也较弱,而是以整体平面尺寸为设计出发点,两殿明间外槽藻井均为直径 1 丈,明间内槽均为直径 8 尺,三清殿明间后槽直径 4 尺,两次间根据明间藻井尺寸递减,分别为 7 尺 8 寸和 7 尺 2 寸;各眼 方井内斗栱数量各不相同,朵间距也有较大变化,由材厚的 9.8 倍到 11.8 倍不等,说明应是首先确定藻井的直径, 再根据需要排布斗栱(表3)。相较于平面尺寸,永乐宫藻井对于高度的控制十分随意,可能因为藻井位于草架以上,竖直方向上不需要与其他构件进行交接,故而所受限制较少(图16)。
表3 藻井方井层斗栱朵间距实测数据统计表
图16 永乐宫三清殿明间横剖面
3.2.2 八边形设计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三清、纯阳两殿明间外槽藻井中均使用了八边形的元素,这在设计和建造难度上都要大于方形和圆形。中国古代制作正八边形的方式大致有两类,其一,是《营造法式》“看详”一卷中记载的,使用“勾25、股60、弦65”的勾股数得到近似的正八边形,此法得到的八边形斜边略短于正边(图17a),正边为 25 份时斜边约为 24.7 份;其二,是出自清代样式雷传世的钞本记录, 这种算法是将√2近似取值为 1.414 得到的数值口诀,如此得到的正八边形精确度非常高,正边长为 1,计算得到的斜边长为 0.9997(图17b)。
图17 八边形设计方法示意图
经过精确测量发现,三清、纯阳两殿藻井中恰好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正八边形设计方法。三清殿明间外槽藻井使用了“勾5、股12、弦13”的计算公式,其直径为 7 尺 8 寸,对应《营造法式》所记载口诀中的“八棱径六十”,从 而得到八边形边长为 25 份,实际得到的正边长为 32.5 寸, 斜边长为 31.6 寸(图18)。而纯阳殿外槽藻井八边形直径为 1 丈,八边形每面长度均在 1301~1309 毫米之间,约合 41.4 寸,正边与斜边没有明显的长度差异,是一个非常规整的正八边形,可能在设计时并不是运用勾股数的近似,而是使用了一种更加精确的类似√2的计算方式(图19)。八边形设计方法的不同可能说明两殿的藻井并非由同一团队统一设计施工,也有可能两殿内檐装修的完成有一定的时间差。
图18 三清殿明间外槽藻井八角形设计方法示意
图19 纯阳殿明间外槽藻井八角形设计方法示意
3.3
斗栱尺度
三清殿、纯阳殿共计9眼藻井,形态、尺度各异,但是在斗栱用材上有着较高的一致性,说明两殿藻井在设计上至少存在一定的统筹配合。具体的表现是,各藻井方井层用材相同,各圆井层用材相同,各层材截面大小由下到上递减,这与《营造法式》描述的斗八藻井有所差异。经过测绘统计,最下层方井及纯阳殿外槽八角井内斗栱为 材厚 1寸、足材高2寸;三清殿明间外槽藻井中层八角星井内斗栱材厚 0.75寸、足材高1.5寸;上层圆井内斗栱材厚 0.6寸、足材高1.2寸(表4)。斗栱用材逐层递减,一方面可能是受到各层藻井直径缩小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有意地强化藻井向上隆起的效果,利用近大远小的原理从视觉上增加藻井的深度。
表4 永乐宫藻井中斗栱用材实测数据统计表
藻井内斗栱设计尺寸反映出鲜明的小木作特点,并且与大木作斗栱产生了明显差异。单材在斗栱中的作用减弱, 在各眼藻井之间差异较大,并且未能取到有价值的整数;而足材在斗栱中的作用加强,与材厚一同作为材截面设计的基础,材厚与足材广之比为简单明确的 1∶2。而在大木作中,三清、纯阳两殿外檐斗栱材厚 4.2 寸,单材广 6.3 寸,足材广约 8.8 寸;内檐斗栱材厚 3.8 寸,单材广 5.7 寸, 足材广8寸,三者的比例关系十分明确,为 10∶15∶21 (表5),基本与《营造法式》规定的斗栱做法一致。
表5 永乐宫大木作斗栱用材实测数据统计表
永乐宫中小木作斗栱与大木作斗栱的差异,一方面可能是受到小木作尺度和加工精度的限制,从而简化材截面比例,选取简单易加工的整数1∶2,来减少不必要的施工难度;另一方面,在藻井中,足材广直接影响加工开料和藻井的高度,而单材则比较自由,所以选择足材来作为设计的基础是顺理成章的。同时注意到1∶2的材截面与清式大木作足材斗口制度的相似性,明清之际大木作斗栱逐渐缩小,尺度向小木作斗栱靠近,说明足材控制并使用更简单的比例关系是在斗栱尺度缩小后出现的一种变化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木作斗栱之前可能就先在小木作中得到了应用。
比较研究
本节通过梳理现存的官式木构藻井实例,总结其构造特点及演变过程,从而探讨永乐宫藻井在形制上展现出的共性和特殊点。
4.1
藻井要素组合方式
基于结构逻辑,现存官式木构藻井存在一些共同点, 即集中式的平面、竖直方向的抬升和向中心汇聚的趋势。不同的藻井形式,都是为了在空间上通过纵向的抬升和平面的向心汇聚,实现集中式的内部空间。按照结构逻辑的差异,可以将藻井的构成要素归为“斜梁式”“抹角式” 和“出跳式”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相互组合形成丰富多样的变化,可以涵盖大部分现存木构藻井的样式。“斜梁式”以8根、6根或4根斜梁(阳马)向内并向上斜挑,汇聚于顶心,形成伞形空间,如应县木塔一层的藻井;“抹角式”即在底部结构层上施抹角梁(抹角栿)向内搭接,形成形状不规则的“角蝉”,如净土寺大殿中小藻井;“出跳式”可类比历史悠久的砖叠涩结构,使用小型的斗栱层或梁枋相互搭接,逐层叠垒出跳内收,再承托上一层结构 (图20)。
图20 藻井的三种结构逻辑及代表案例
图21 藻井的常见平面形式
a)对应斜梁式 b)对应出跳式 c)对应抹角式
这三种结构要素又可以与不同的平面几何形式相结合,如“斜梁式”对应斗四或斗八的平面形式,“抹角式”可以实现不同几何形之间的转换,相应地“出跳式”便可以对应方形、圆形、八边形、八角星形等复杂的平面形式(图21)。多层这样的结构要素和平面形式向上垒叠,就可以得到种类丰富的木构藻井。以《营造法式》斗八藻井为例,其方井层通过“出跳”的方式抬升,再由随瓣枋以“抹角”的方式转换成八角星,随后再由斗栱抬升,最上一层通过“斜梁式”的阳马汇聚于顶心,同时使用了三种结构要素来构成藻井。在永乐宫中,仅使用了斗栱出跳和随瓣枋抹角两种结构要素,以及方形、圆形、八角形、八角星形四种平面形式。
4.2
木构藻井实例演变
按照上述三种结构逻辑,可以将现存官式木构藻井实例分成三个发展阶段,以及一个特殊形式(图22)。
图22 木构藻井实例的演变发展:按纵向结构与按平面构图
现存最早的木构藻井实例为辽统合二年(984)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它所代表的初始时期持续到约 1100 年, 或者称为“斗八时期”。其特点是均使用简单的“斗八”结构,以八根阳马构成伞形结构,在阳马之间安装背版,在阳马和背版上有简单的彩画装饰。这些藻井实例之间有很高的相似度,变化不多,代表实例还有辽重熙七年(1038)的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北宋熙宁六年(1073)的高平开化寺大殿、辽清宁二年(1056)的应县木塔一层藻井等。
《营造法式》中描述的斗八藻井是一种特殊的形式,《营造法式》成书于宋崇宁二年(1103),是一个极有代表性的时间节点。《营造法式》斗八藻井在此前的斗八结构下方加入了方井和八角井两层带斗栱的结构,这在现存的时间早于《营造法式》的藻井实例中是没有出现过的,是一种全新的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藻井的视觉效果。虽然这种形式的藻井被《营造法式》当作典型记录了下来,但是它存在时间很短,现存实例未能有与其完全相同的藻井保留至今,仅有辽乾统五年(1105)的易县开元寺毗卢殿、观音殿藻井一例,同时使用了斗八层和斗栱层,但是开元寺实物已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仅存营造学社考察留下的测稿和照片可以作为参考。
《营造法式》斗八藻井可以被看作是两个阶段之间的过渡形式,兼具前后两个时期的特征,在此之后斗八的结构很快被复杂的斗栱层完全取代,进入演变的第二个时期。代替斗八位置的是一块平面的背版,背版上雕龙或绘制彩画。代表案例是金皇统三年(1143)的大同善化寺大殿,及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的应县净土寺大殿藻井等,均为方形、圆形、八角形的斗栱层相互垒叠而成。这个时期的藻井有了更丰富的组合方式,层层叠叠的斗栱增加了视觉上的复杂度,背版、角蝉处的平面可以施用彩画,也使得藻井更加华丽。
明清之后的藻井在形制上变化不大,但是结构逻辑上发生了改变。早期的藻井中,斗栱与枓槽版一同以三角斜撑的方式抬升结构,斗栱仍是不可缺少的结构构件;明清之后的官式藻井中,枋子加宽加厚,之间用宽厚的枋子和板相互搭接,实现藻井结构的抬升,而斗栱的结构作用完全消失,仅作为装饰贴在板枋的内侧,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藻井每层的高度减小、内收减小,而藻井的层数增多;宋元时期藻井多为两层,也有三层,而明清的官式藻井层 叠可达5、6层之多。另一方面,宋元时期的藻井每层平面仅有方形、八边形、八角星形这些比较简单的几何形状, 增加藻井复杂度的方式只是在每层内使用斗栱并增加藻井层数;明清时期的藻井则更加强调用平面的方式来增加复杂度,使用枋子搭接出更复杂的八角星等形状,划分出很多角蝉,在角蝉中施用斗栱或在板枋上做繁复的雕饰,在不增加结构层次的情况下使藻井更加华丽。宋元时期藻井的视觉重点是层层叠叠的斗栱,而明清时期的藻井中更吸 引注意力的是交错的枋子和繁复的雕饰。
元代是中国木构体系由宋式发展向明清的一个转折点,永乐宫中的9眼元代藻井,也恰好处于藻井发展中的后两个时期之间。永乐宫中的藻井在结构上基本继承于《营造法式》斗八藻井的方井和八角井做法,斗栱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应仍归属于发展的第二个时期;藻井为二到三层,多为简单的平面几何形式,以斗栱和枓槽板共同承重,藻井内多施用彩画作为装饰,与宋式藻井基本一致。但与此同时,一些新的演变趋势也已经初现端倪,三清殿明间外槽藻井中开始出现了八角星形的元素;在现存更早的木构实例中,藻井均由方形、圆形、八角形组合而成,几乎从未出现八角星形这种复杂的几何图形,永乐宫中出现八角星井,通过平面形式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藻井的视觉效果,同时也凸显了三清殿明间外槽藻井与其他几眼藻井在形制、规格上的差异,这种变化趋势与明清时期的藻井是一致的,八角星形在明清时期的藻井中继续发展,有八角星井和由两个正方形交叉出的更复杂的八角星形等多种不 同形式(图21)。
永乐宫藻井是仅存的元代官式建筑藻井实例,是研究元代小木作的重要对象,同时帮助我们理解了宋式做法向明清金龙藻井转变的中间过程。
4.3
空间位置关系
天花和藻井,在建筑结构上起到“承尘”的作用,在文化上起到防火和权力象征的作用,在空间中则是起到限定和强调的作用。竖直方向上,天花和藻井一同限定了人使用空间的高度,创造了相对一致的室内高度;水平方向上,藻井作为一种特殊的天花,限定了特定的重点空间, 藻井在平整的天花中向上隆起,自然地对其下的空间有突出强调的作用。
宗教建筑中的藻井通常设置在两种位置(图23),其一,是在宗教造像、帐龛的上方,营造属于神佛的神圣空间,对应《营造法式》中描述的“施之于照壁屏风前”。这些实例大多是单独的一眼藻井位于主尊的上方,如独乐寺观音阁等。或是藻井布置与下方塑像数量对应,如华严寺薄伽教藏殿中3眼藻井并置,呼应下方三世佛。其二,是设置藻井于殿门之前、殿堂的外槽或前槽,用于限定参拜者的空间,对应《营造法式》描述的“殿身内前门之前平棊之内”,如保国寺大殿等,访客入门行至藻井之下,恰好是一个最适合参拜和观赏的位置。
图23 建筑空间中藻井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永乐宫三清、纯阳二殿中的9眼藻井恰好能同时反映以上多种空间关系。内槽藻井对应神龛中神像的位置,三清殿神龛供奉三清,对应上方3眼藻井,纯阳殿供奉吕祖一人,对应上方1眼藻井;相应的外槽位置也分别设置3眼和一眼藻井,用于修饰人使用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三 清殿3眼内槽藻井和3眼外槽藻井相对位置的差异,内槽藻井以北侧边框对齐,而外槽藻井以藻井中线对齐(图1), 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推测殿宇初建时神像的摆放位置,以及参拜者使用空间的情况;更有趣的是三清殿后槽另有一眼小藻井,用于烘托神龛背后布置的一尊木雕倒坐“救苦天尊”。
比较其他宋元时期的实例,藻井大多布置在内槽主尊上方,少数布置在前槽前门之内,少有同时布置在内外两侧的,应县净土寺大殿内各间均满布藻井,但是以明间佛像上方带有天宫楼阁的大藻井为主,其余小藻井的作用与天花相近。而永乐宫中藻井同时布置在内槽和外槽,且外槽藻井的规格、尺寸均远高于内槽,除了与大木柱网空间的布置有关外,可能还与当时的宗教背景有关,永乐宫为元代敕建宫观,有意地弱化内槽而强调外槽,体现了全真教对皇权的臣服态度。
金元时期,官方对宗教活动限制严格,全真教的大师都与皇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频繁地受到金元统治者的传召。金世宗、章宗数次传召王处一讲道,元太祖成吉思汗也曾命人持诏书诏请丘处机。这一时期的全真教极其繁盛, 皇室统治者笃信道教,便会利用一些敕建的宫观进行祈祷, 如亳州太清宫、圣水玉虚观等宫观都曾作为皇帝、后妃祈祷的场所。永乐宫作为敕建的道观在设计时便要考虑到为皇室服务的特点,外槽藻井用于修饰参拜的空间,使用雕龙来突出参拜者的身份。但与此同时,金元皇室对宗教活动又有着很严格的限制,道观的建设需要得到官方的许可。在永乐宫开始建造前的十几年间,全真教迅速发展壮大,引起了蒙元统治者的一些猜忌和不安,元宪宗与世祖时期曾利用佛道两家的矛盾情绪,于1255年和1258年发起两次佛道辩论,并偏袒佛教一方,从而使全真教的势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随后,全真教派使蒙元统治者相信其并不对政权构成威胁,才得以逐渐缓和这种打压。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永乐宫的建造势必要体现出全真教权对皇权的示弱,以表达对元朝统治者的臣服,从而重新获取皇家的信任和扶持。永乐宫中外槽规格高于内槽、对于外槽藻井的突出,可能就是全真教的这种心态在建筑上的一种反映。
小 结
永乐宫中的天花和藻井代表了元代官式小木作的典型做法,本文基于现场调查和三维激光扫描数据,着眼于小木结构的设计特点及小木作与大木作的关系,对永乐宫藻井进行了形制尺度分析及比较研究。
首先,永乐宫天花、藻井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元代作为由宋代向明清转折的过渡时期,永乐宫的天花做法受到大木梁架结构改变的影响,呈现出宋式平棊向明清井口天花转变的中间状态;藻井在结构逻辑上更接近于以《营造法式》为代表的宋代藻井,但是八角星形的使用已经开始体现出明清藻井通过平面变化来增加藻井复杂度的趋势。
其次,永乐宫天花、藻井体现了小木作的一些基本共性。藻井斗栱的构件比例与大木作斗栱相仿,但是栱头卷杀、栱眼等曲线被简化,以一段直线或两段折线代替复杂的卷杀,构件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体现出小木作加工精度的限制;藻井斗栱使用足材控制,材截面比例1∶2,简化材截面的比例关系,与永乐宫大木作形成了明显的差异, 但也更加接近明清时期大木斗栱的做法。
其三,永乐宫藻井的尺寸规律反映了当时的设计方法和建造过程。各眼藻井的建造逻辑、斗栱形制相近,体现出建造过程中的整体统筹,但是在斗栱用材、构件形式、装饰纹样等细节处又有所差异,暗示了各眼藻井分别建造的可能性;三清殿、纯阳殿明间外槽藻井中还使用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来获得正八边形,纯阳殿八边形正边与斜边相近,三清殿则使用了与《营造法式》相同的勾股数组。
最后,永乐宫藻井反映了全真宫观的宗教背景。藻井圆井中特殊的奇数应用或许是以数字象征天地,而藻井所反映的外槽规格高于内槽的空间关系,则可能是当时蒙元皇权与全真教权之间关系的一种映射。
(感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查群总工程师对本文调查测绘、资料收集的帮助,感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吕舟老师、 刘畅老师,故宫博物院古建部陈彤老师在研究过程中的建议与指导。)
作者简介
杨怡菲,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硕士研究生。
李路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特别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席九龙,山西省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
公众号图文有删节,完整阅读请参见《建筑史学刊》2021年第3期。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标准引文格式如下,欢迎参考引用:
杨怡菲,李路珂,席九龙.山西芮城永乐宫元代天花、藻井研究[J]. 建筑史学刊,2021,2(3):50-67.
相关阅读
2021年第3期现已全面发行
点击图片 直达购刊
建筑史学刊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History建筑史领域专业学术期刊